公司注册 >公司注册税务博客 >越南输美商品关税谈判困局:本地化率提升为何成破局关键? |
越南输美商品关税谈判困局:本地化率提升为何成破局关键?2025 年以来,越南与美国的关税谈判持续成为国际经贸焦点。据越南《西贡投资金融报》援引当地金融专家分析,美国正通过多轮谈判施压越南,核心诉求是遏制其作为 "中国商品转口港" 的角色,而越南若想缓解关税压力,提升输美商品本地化率已成为绕不开的关键议题。 ![]() 一、关税谈判的核心矛盾:转口贸易与本地化率的博弈 美国前总统唐纳德・特朗普多次公开表态,直指越南在中美贸易中扮演的 "中间转运" 角色。数据显示,越南对美年贸易顺差约 1200 亿美元,但其中仅 100-200 亿美元真正源于本土生产,其余超 1000 亿美元实为来自中国、日本、韩国的进口再加工。这种 "加工转口" 模式正是美国关税施压的核心靶点。 当前谈判的焦点在于关税降幅:越南期望通过谈判降低输美商品关税,但美国要求以提升本地化率作为交换条件。然而现实困境在于:越南目前输美商品的国产化率仅约 10%,若按美国隐含要求提升至 40-50%,绝非短期内可完成。专家指出,越南需要向美国提交一份清晰的 "本地化路线图",而非承诺立即达标,这成为谈判破局的关键策略。 ![]() 二、越南的谈判筹码与结构性风险 越南在谈判中并非全无优势:作为东南亚重要经济体,其在电子、纺织品、鞋类等供应链中占据关键位置。若美国对越加征高额关税,不仅影响越南本土企业,也将波及在越设厂的跨国企业对美供应体系。这种 "伤敌一千自损八百" 的博弈逻辑,成为越南在谈判桌上的重要筹码。 但深层结构性风险不容忽视: 加工依赖症:越南经济过度依赖 "进口 - 加工 - 出口" 模式,技术与原材料自给率极低,本土配套产业薄弱。以电子产业为例,90% 以上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,导致出口附加值长期偏低。 市场单一化:美国占据越南出口市场的 35% 以上份额,这种高度依赖使越南在贸易谈判中议价能力受限。尽管越南正尝试开拓中东、印度等替代市场,但短期难以改变市场格局。 三、破局之道:从 "横向扩张" 到 "垂直深耕" 的战略转型 越南专家指出,根本解决方案在于实施产业升级战略: 配套产业扶持:政府需从当前的 "横向扩张" 转向 "垂直深耕",重点扶持为出口产业提供原材料、零部件的配套企业。例如在北宁、平阳等工业区建立供应链园区,引导外资企业与本土供应商形成产业集群。 供应链整合:改变外资企业 (FDI) 主导的 "孤岛式生产" 模式,通过政策引导建立 FDI 与本土企业的供应链协作机制。如要求外资企业将一定比例的采购份额分配给本地供应商,或通过税收优惠鼓励技术转移。 市场多元化推进:尽管开拓新市场需要时间,但必须加速实施。可借助 RCEP 框架深化与东盟、中国的产业链合作,同时通过 "越南 - 欧盟自贸协定"(EVFTA) 拓展欧洲市场,逐步降低对美依赖。 四、对在越中资企业的启示 对于在越南投资的中国企业,这场关税谈判释放出明确信号: 产业链布局调整:单纯依赖 "中国采购 + 越南加工" 的模式面临政策风险,建议加快在越供应链本地化建设,与本土配套企业建立合作关系。 技术转移与本土化:在电子、纺织等领域,可通过合资公司、技术培训等方式提升越南本地生产能力,既符合越南政策导向,也能增强应对关税波动的能力。 市场多元化布局:跟随越南政府战略,同步开拓东南亚、中东等新兴市场,构建多市场支撑的出口体系。 越南输美关税谈判的本质,是其从 "加工中转站" 向 "真正制造业基地" 转型的关键节点。对于投资者而言,读懂这场谈判背后的产业升级逻辑,才能在越南市场的下一个发展阶段中抢占先机。正如越南专家所言:"提升本地化率不是选择题,而是关乎国家产业安全的必答题。"
有关进一步信息,请联系: Renee Chen |
|
|
|
|